经典动态处理电路设计的升级之作:Alctron 爱克创 CP540V2 压缩/限幅器

紧凑、便捷的监听解决方案:Adam Audio D3V

叮咚音频正式成为 Schoeps 中国区分销商

FLEA 251 全球赛博黑五狂欢:年度最低价,让经典触手可及

轻便 + 专业 Carver Saturn II 千元声卡上市首测:打破千元声卡不能兼顾的怪圈

国产专业音频品牌 Buckhorn(跳羚)采访实录

musiXboy 添加于 2020-05-20 ·

分享到微信

共有 16 条评论

上海跳羚科技旗下的专业音频品牌Buckhorn(简称跳羚) 是这两年新进的一个专业音频品牌,之前推出过PRO12 和PRO22两款专业声卡,在市场上已经取得不错的销量,我们Midifan也曾经做过评测(参见《Buckhorn 新品 PRO22 声卡上手》),随着疫情情况好转,我们近日有机会对Buckhorn的陈总(上图)和张总,以及乐王的明总进行了一次简单的访谈,以下为整理后的部分采访实录。


Midifan:自年前推出PRO22音频接口之后,未见到Buckhorn有任何新产品上的动作,能否透露一下,在疫情的这前半年时间里你们有什么新的产品计划吗?


陈:PRO22是农历年前推出的产品,我们在PRO12和PRO22上面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做产品的研发工作,所以这两款产品推出的时间比较长。随着研发成果的积累,现在出产品的速度会大大提高,近期我们将有K4和PRO34两款产品推出。这两款产品跟PRO22基本上是同时开始研发的,只是这两款声卡有比较多的新功能加入进去,特别是K4的芯片编程大大增加,生产还是受到了疫情的影响,推出时间就晚了将近半年了。


Midifan:这两款新产品跟PRO12或者PRO22有什么不同呢?

张:PRO34是一款3进4出的声卡,是PRO12的一个功能增强款,这款声卡集成了两个USB口,主要的目的是完成手机与PC端进行音频通讯,模拟部分是同PRO12一样。K4是Buckhorn K系列的第一款产品,在模拟部分同PRO系列略有不同,加入LCD显示屏,USB升级为TYPE C接口,可以让用户更加容易的把声卡用于移动平台。

Midifan:这个K系列是怎样的市场定位呢?


陈:K系列主要面向的对像是桌面PC/游戏市场,产品的功能可能会更多样性,满足市场上大多数普通用户的使用需求。同时我们也希望以中国的电子产业优势,做出高品质且价格合理的产品,赢得全球的声音市场竞争力,K4这款产品目前主要还是定位偏中高端的民用市场,把听音乐、直播和移动端OTG的需求整合到了一起,当然K4的品质还是录音级的,这是我们最基本的要求,只是有些功能也许录音市场的用户可能用不上。

Midifan:从目前的技术上来看,我们同国外同行的差距如何?

张:从应用层面上来讲,我们的差距更多只是经验方面的差距,因为国外的同行有技术上的积累,所以他们在每个细小的环节都有非常丰富的经验,我们刚开始创业的时候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验证和解决。

从硬件上来讲,音频行业目前还没有自己做核心处理器的量级需求,所以大多都是在行业芯片上进行编程应用。就此而言,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技术核心壁垒。因为Buckhorn团队创业前都是做芯片行业的,所以对于核心处理器的音频应用编程而言我们并不会比较国内外同行差距大多少。目前我们已经在和国产芯片公司进行前期的开发导入阶段,虽然国内芯片的在顶尖的芯片领域里面赶美国、日本还有差距,但是目前号称最好的声卡用的芯片其实也是比较低端的芯片产品,因为处理音频需要的性能并不需要特别高,所以我相信国内的芯片很快就会有针对性的产品出来,我们的产品里面已经加入兄弟公司为我们定制的功能性小芯片,同时也会逐渐加入国产的ADC和DAC到低端产品线里面,我们测试下来,这些芯片的表现非常不错,特别是采用RISC-V架构的芯片,运行效率比ARM更高,时钟更精确一些。

从驱动上来讲,我们的确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的时间,因为Windows下面的音频框架并没有得到微软特别的重视,也就停留在能用够用的阶段,性能还是比较差的,所以需要我们自己去构建一个音频接口体系,还要同Windows协同工作,从代码构架的角度来看,这也并非困难,只是Windows是一个闭源的系统,所以需要花非常非常多的时间去调试,我们在推出PRO12前就花了很多时间解决蓝屏的问题。虽然市场上绝大多数的产品都买第三方的驱动,但是Buckhorn在这个方面一直坚持自主创新,在这个核心技术上面一定要掌握主动权。
从音频处理算法的角度来看,音频的算法并没什么门槛,我们门槛主要在于缺少跨界的人才,既懂音乐又懂数学的人才,目前我们的开发需要与音乐人共同来推动,所以在这一块效率还是比较低,进展比较慢,不过我们团队的同事都已经在补音乐美学和声音美学这两堂课了。幸运的是Buckhorn有乐王股份的明总作为我们的战略投资者,乐王的团队有丰富的音乐制作经验和音乐工程经验,乐王的团队在研发的过程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陈:如果从生产的角度上来看,我们可能比国外的同行更有优势,目前据我们了解,绝大多数的产品都是在东莞、深圳开发和加工,国外同行要处理这些生产上的细节和设计上的细节,效率没有我们高,从产品的成本来讲,肯定会大大高于我们,我们在生产端是有足够的成本价格优势的。还有就是国内外的同行他们主要还是缺乏驱动核心技术能力,需要第三方机构提供,开发新产品、为产品增加新功能的效率,可能没有我们效率高。

Midifan:对于未来这个行业的发展,咱们有何前瞻性的预测?

陈:我们只是这个行业的新人,所以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只能是一些粗略的见解。专业音频这个行业基本上都是被国外的同行垄断,当然这也是全球化不可避免的一个阶段,没有核心技术的国家只能依赖科技强国的技术。这在发展我们音乐行业的前期阶段来讲,用国外的先进技术的确是有很大的帮助,让我们的音乐从业者可以快速的接触到世界上最新的技术。但是经过这个阶段后,长期依赖国外的技术有一个最大的弊端就是会造成整个通过技术创新而产生的音乐创意的落后,对于大多数的音乐人来讲,用美国或者德国的技术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同,都是做音乐,谁家好用用谁家的。但是对于音乐行业的头部艺术家来讲,就有可能在创意上只能成为跟随者。举个实际的例子,我们研发新产品一定是根据音乐从业者的创新想法来的,根据目前艺术家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来的,在这个研发的过程中其实是碰撞出火花的正反馈过程,音乐人有创意需求,而目前的软硬件无法达到,然后对我们的产品或者技术提出要求,在这个过程中技术也会给音乐人一些不同的技术手段进行尝试,虽然技术只是艺术家实现作品的手段,但是不同的技术手段会让创意有极大的不同,特别是声音艺术,高频或者低频的不同听感也会让整个作品给人的感受。所以在目前的情况是大家需要等国外的软件或者硬件正式推出来,然后大家再去研究怎么使用,有些通过新技术出来的新创意可能早就被国外的艺术家同行大量使用了,这样的创意往往被有心人说抄袭,但是实际上是因为我们获取这些信息的时候有个比较长的时间差,这对于创意行业来说是比较致命的,没有创新就起不到引领潮流的作用。显然目前我们的产业还处在应用国外技术的阶段,虽然技术也并是不是艺术的核心,但是对于创意行业来讲肯定是有所影响的。目前操作系统,芯片等行业也是受到这个困扰,要解决这个问题还是有困难的。不过这样的挑战让我们团队士气很高。

Midifan:要超越这个阶段还需要多久呢?

明:这个是个不容易回答的问题,从音乐科技的软实力方面来看,我们的确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相对来讲做硬件或者做DAW是最最容易实现的了,或者说最有可能没有代差的事情。当然现在还有一定的差距,这个差距要完全消除,可能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我们科技与艺术的结合主要问题还是积累时间太短,没有形成一种良好的互动形式,如果只是做个产品然后给艺术家试用,反馈点意见,我想是很难突破的,更重要的复合性的人才培养,就像上音开了音乐工程系这样的方向一样,我们还需要大量这样的专业出现,真正培养出音乐素养够硬的科技人才,至于这个局面能否实现,我并不是特别乐观,至少这个过程会比较漫长。

Midifan:超越的问题不乐观的主要原因在哪里呢?

明:首先我们有没有必要在这样的行业去超越,知识全球化应该是个长期的现象,其次对于国内的创意行业来讲,创意从业者是否有希望引领全球的创意行业这个诉求,目前据我的观察,还基本没有形成这样的氛围和实力,从电影行业总是希望去国外走个红地毯提升名气现象就可见一斑。艺术家的生存状态目前两极分化依然严重,版权创意的保护依然缺乏法律的保护和大众的认可,忙碌的艺术家大腕很难有时间来融入到科技这个领域,非头部的艺术家又不得不为生存而战。所以我的判断是没有行业大环境的支持,国内的音乐科技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当然如果我们完全放弃,那在全球化中我们很难达到一流。最快的解决办法是让全世界的音乐技术厂商和中国的艺术家互动起来,也许已经有这样的合作,不过我相信基于商业成本问题,这样的合作数量应该是比较有限的。希望国内有更多的专业软件硬件厂商静下心来做科研,共同促进这个行业的发展。

Midifan:那么Buckhorn在这个大环境里面能作什么贡献呢?

陈:其实我们目前还只是为生存而战,作为一个自主创新的品牌,有太多的坑需要去踩,还好的是我们当时并没有急于推出产品,而是在研发差不多1年半以后才开始推出PRO12这款产品,否则我估计我们这个团队已经没有了。在音频行业呆得越久,才越认识到我们这个行业里面的跨界性太强了,如果当时没有乐王团队的加入,我们的产品方向或者产品质量方面肯定要出问题。我们目前的想法比较简单,先把基础的产品做好,起码要做到产品达到国内外主流产品的水准,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更多的向艺术家学习,更好的研发高质量,更有音乐性的产品,把科技和音乐艺术有机的融为一个整体,为艺术家更好的服务,共同促进创新。

Midifan:目前Buckhorn的营收情况如何?能够支撑起整个团队吗?

陈: 非常感谢Buckhorn用户的支持和大量的使用反馈,让我们有信心在这个行业里面继续向前行,我们最大的信心就是用户对产品声音品质的赞誉。当然目前我们还仍处于投入阶段。目前科技人员的工资水平非常高,我们团队的成员都是上海一流的技术人员,所以运营成本是非常高的,我们为了保证产品的质量,在南通建立了自己的组装、测试、售后服务团队,成本也是直线上升。由于我们用于品牌的推广费用非常有限,没有大量的进行推广宣传,国外市场目前经销商还不多,以目前只有两个产品的销量还没有办法支撑整个公司的运营。不过PRO12和PRO22还是取得了不错的销量,随着更多面向不同群体的产品面世,我们应该会比较快的进入到正向循环中,我们始终相信努力做好产品,一定就能有所回报。

Midifan:Buckhorn的这几年的目标是什么?

张:目前我们在技术上面还在不断的研发,特别是驱动底层技术的开发,随着windows10系统层级的音频支持变化,我们将推出基于不同底层技术的新版驱动,当然这是个长期的过程,音频比网络、或者显卡技术有非常大的不同,主要是要保证音频流的线性和稳定性,同时要超级小的延时,这对于驱动层来说挑战非常大,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大概80的工作,希望尽快可以推出性能更加优异的新架构驱动。
陈:在硬件层面,我们将会着力于自主芯片组的研发,同时要把已经取得模拟话放技术运用到新产品中,适时再推出全新的换代产品,让我们的用户在小声卡产品上面获得专业话放的品质。

Midifan:这些技术多久我们能够体验到呢?


张:关于话放技术在5月中旬就会有BOMB,一个FET型的话筒放大器面世,大家可以感受一下FET型电路对于声音的有益增益和泛音增强技术。关于驱动方面,我们在中旬会跟随PRO34和K4产品的上市推出多通道声卡驱动。新版底层的驱动会于国庆节前后推出。也希望有更多用户朋友支持Buckhorn的成长。



这次访谈谈话的内容方向非常非常的丰富,篇幅有限,只能节选部分。虽然Buckhorn是一个完全的国产品牌,但是他们并没有像某些其它品牌一样挂个国外品牌的假象,号称是国外品牌来忽悠消费者。从Buckhorn的产品和技术开发来看,也验证了目前中国生产型企业的山寨生产模式逐渐在向中国创造进发。这是一个个有技术有情怀有国际视野的团队。正如陈总在访谈中所讲的那样:

“Buckhorn的目标市场不仅仅只是国内市场,更要利用国内效率最高和最先进的生产环境,树造Buckhorn的全球市场目标。”


最后衷心希望Buckhorn能够获得成功,并希望国内诞生越来越多有着国际视野和先进技术的国际性专业音频品牌。

文章出处 https://www.midifan.com/

转载文章请注明出自 Midifan.com

共有 16 条评论